表情符號(emoji)節省打字的空間時間,是傳送訊息的好工具。
我們對于它的使用幾乎已經習以為常,不過事實上它是到1999年才被發明出來,2011年之后才隨著智慧手機的應用而開始風行。
有研究語言和人類認知的專家認為,表情符號具有傳遞訊息的強大力量,是數位時代重大的設計。甚至有人預測,它可能是未來人類的共通語言。
美國紐約著名地標帝國大廈,在美國時間星期一(17日)晚上打出了特殊的黃光。
原來是為了慶祝“世界表情符號日“(world emoji day)而特別打出的emoji黃。
今晚我們也成了巨大的表情符號,打黃光慶祝“世界表情符號日“!
紐約帝國大廈推特
如今我們整天在通訊平臺上賴來賴去,少不了動用到貼圖和表情符號。根據統計,全世界每天有60億個表情符號被傳送,90%的線上社群網站會固定使用它。
研究語言和數位溝通的專家伊凡斯(Vyvyan Evans)在今年五月出版了《Emoji密碼》(The Emoji Code),他認為我們生活已經離不開表情符號,它已成為設計的一項經典,也是日本史上最偉大的輸出品之一。
在2016年,表情符號被正式歸類為藝術。
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把“表情符號發明人“——日本軟體工程師栗田穰崇——在1999年設計的一批總共176個表情符號,納入永久館藏。
栗田的作品是由日本NTT DoCoMo授權給紐約現代美術館,如今它們就陳列在畢卡索和波拉克等大師的作品之間。
在1990年代末期,栗田當時在NTT DoCoMo參與了全世界最早的商用移動網路瀏覽系統。受到日本手機早期螢幕大小的限制,栗田決定利用象形的符號讓用戶可以更有效傳達訊息。
最早的表情符號為25x25像素,圖案如何讓使用者一目瞭然,是設計師的一大考驗。比如底下的電影放映機,就是栗田自己覺得比較失敗的作品:
我本來設計的是“電影放映機“,但是有人把它認成了“河豚“,現在兩種用法都存在。
栗田穰崇,表情符號發明人
表情符號能不能算一種語言嗎?這是目前為止仍有爭議的話題。
伊凡斯在書中提到,既有的語言都有兩個必備元素:它有相當數量的詞匯,同時它有一套系統規則,也就是文法。這兩個要素讓我們可以組合我們的字詞來表達各類的事物和感受。
目前一般手機上可能有上千個可用的表情符號。不過相對于大部分的語言,它的字匯數量仍屬有限。
以英文為例,五歲的小孩可能已經認識大約5000個英文字詞,到十二歲左右就可以達到12000個字。
而且單是增加表情符號的數量還算簡單,更難克服的問題在于它的文法。我們在日常講話時也許根本不會注意到文法的存在,不過這套規則讓我們得以結合字詞構成一些極為復雜句子。有些狂熱的emoji迷努力嘗試擴大它的應用。甚至已經有人把經典的《愛麗絲夢游仙境》“翻譯“成了表情符號。
不過,和其他任何語言一樣,我們仍需要透過學習了解符號的意義以及它們組成的規則,否則我們理解這些表情符號的“譯本“仍大有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