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星這顆漂浮在太陽系外圍,小型、冰覆的天體,2006年被降級,定位為矮行星。多年來,人們只知道它不再是行星。
但是NASA于同年啟動“新地平線號“(New Horizons spacecraft)任務,首次飛掠冥王星,揭開了這顆矮行星的神秘面紗,沒想到它的表面竟是如此復雜奇特。
冥王星表面各區域組成皆不同,有些地區主要是由甲烷冰組成;有些則是以氮氣、一氧化碳、水組成。
同時也發現愛心型的“湯柏區“(Tombaugh Regio)主要組成物質是氮冰。
在“愛心帶“有個冰原,科學家命名為“史普尼克平原“(Sputnik Planum),這片平坦冰原上,有被冰河切割的多邊形丘陵。
冥王星表面有許多火山口,表示曾有活躍地質活動。
平原上突起兩座冰火山,一座是萊特山(Wright Mons),一座是皮卡山(Piccard Mons)。
冥王星也有暗面,之所以黑暗,是因其表面被托林(tholin)粒子覆蓋,這是氮氣與甲烷與紫外線行交互作用,產生的副產品。
上周四《科學》雜志刊登了“新地平線號“飛掠任務的觀察成果,讓人們對這顆遙遠矮行星的印象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