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足跡耳熟能詳,氮足跡普遭忽略。國際《自然地質科學》期刊最新報導,150年來排入環境的活性氮增加十多倍,成為空氣污染與水污染等人類死因的幫兇,并且助長酸雨的沖擊與生態體系的惡化。
現在,研究人員首度算出188個國家的人均氮足跡(人均排氮量),以及氮足跡主要來自何處,流往何處。
大氣將近80%由氮氣(惰性氮)構成,氮氣不太和其他化學物互動,因此對人類或植物都無用、無害。地球史上,氮氣主要經細菌、閃電、豆類,變成氨、一氧化氮等活性氮。
工業革命以降,人類大量燃燒化石燃料,不斷將活性氮排入大氣,20世紀以后增加一個方向:當肥料往下排入地里。
澳洲農業科學家、2016年〈國際氮倡會議〉秘書古爾里說,現代方法制造的氮基肥料養活世界大約40%人口。他表示,這是人類一大突破,但“我們制造太多了“,其中沒被植物或動物捕捉的都變成污染。
古爾里表示,氮過過剩以及由此產生的環境問題對人類將日益嚴重,只是世人一直漠視。
想有效減少排氮,單單知道活性氮的來處是不夠的,還必須知道其去處、誰在消費。
澳洲?悉尼大學艾魯妮瑪.馬利克教授領導一個小組,分析188國總共1萬5000種商品的50億條供應鏈,了解誰制造,產品輸往哪些國家,誰受影響。
分析產生的氮足跡地圖顯示,發達與發展中國家差異懸殊:利比亞與巴布亞新幾內亞,一年人均活性氮排放量不到七公斤,中國香港地區與盧森堡超過100公斤。
活性氮產品從制造、運輸到消費,都排氮,開發國家通常從別處進口排氮產品,包括動物產品、高度加工的食品,以及能源密集的商品與服務。因此,大量消費這些產品與服務的國家,如日本、德國、英國、美國,人均排氮量是原產地的兩倍。
總的說來,高所得國家的排氮量是最窮國家的十多倍。
另外一個觀察尺度是,中國大陸、巴西、印度、美國是上述產品與服務的消費大戶,四國共占全球排氮量47%。
報告有些細部觀察,包括一個群體的行為如何沖擊另一群體,加州農業重鎮土拉爾郡(Tulare)盛產乳品與牛只,并大量出口日本,結果,土拉爾居民飲用的水,肥料氮與水肥氮含量超過最大污染量50%以上,嚴重威脅健康,尤其嬰兒。問題遍及全球,馬利克表示需要國際條約來控管全球排氮。
古爾里建議氮稅,馬利克建議產品先標示氮足跡,供消費者作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