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夢讓難題迎刃而解
你是否曾經玩字謎游戲玩到一半放棄,幾小時或幾天后卻發現之前的難題迎刃而解?有時觸發你回去解謎題的想法,可能就是做其他事時躲在意識當中的正確答案。這種感覺就好像你的腦袋在毫無意識的時候在幫你解題一樣。科學界認為人類有能力像這樣間接思考難題,并將此流程命名為“潛伏期“(incubation period)。有時隱約相關的事件會促使解答迸出來,牛頓的案例即為如此。所以,這段潛伏期背后的心理原理究竟為何?
此原理可能跟最浪費時間的白日夢有關。此理論由加州大學圣塔芭芭拉分校的心理學家提出,他們設計了實驗,探查此說法是否為真。首先,他們設計了一道題目:他們請受試者為日常物品提出不尋常的用法,尤其是違背原本設計的用法。舉例來說,其中一樣物品是磚頭。磚頭的特殊用法可能包括當紙鎮、門擋、或是放在花園小路里做為裝飾。用磚頭來砌墻不算是答案,因為砌墻原本就是磚頭的主要用途。
接著,為了讓受試者做白日夢,研究員刻意設計了一項很無聊的任務。受試者必須坐在電腦螢幕前,螢幕上會顯示一連串的個位數數字。大多數字都是黑色的,但是偶爾會出現紅色或綠色的數字。螢幕上出現有顏色又是偶數的數字時,受試者必須回答“是“(如紅色或綠色的2、4、6、8)。若數字沒出現,他們還是得安靜地坐在原位盯著螢幕看。大多數字都是黑色的,所以受試者根本沒什么事好做,因此非常難集中注意力。一段時間過后,他們的腦袋會無可避免地分神,接著便如研究員所愿,開始做起白日夢。
一半的受試者需進行這項無聊的任務,另一半的受試者則要做另一種版本的任務,雖然任務內容相似,但較沒那么無聊。受試者還是要找出有顏色的數字,但這次他們必須以不同的方式回答;如果出現了有顏色的數字,他們必須回答前一個黑色數字是否為雙數。第二個版本的任務更需要受試者集中注意力。此版本當中,他們必須主動將數字記在心里數秒鐘,而不是像第一個任務一樣,被動地盯著螢幕等待有顏色的數字出現。此任務更需要注意力,因此大大降低了做白日夢的次數。
受試者完成了其中一項電腦任務之后,必須再次為同樣的物品想出特殊用途。此實驗設計可讓研究員探討,在腦袋可能不自覺解題的潛伏期中,進行的活動是否會影響解題結果。他們發現,與第二組受試者相比,在潛伏期進行無聊任務的第一組受試者能為日常物品想出較多的創意用途。
休息能夠幫忙解決難題,此研究結果也支持了這個想法。此實驗中,要解決的難題就是為物品想出特殊用途。此問題為開放式問題,是相當聰明的設計,除了限制不能說出原本的用途之外,幾乎沒有什么條件。許多現實生活當中的復雜難題也是開放性的,答案絕對不只一種,有數種可接受的方式能夠解決。或許在蘋果落下樹枝這一歷史性關鍵時刻,我們年輕的牛頓就在做白日夢。科
分享學界證實了浪費時間有個非常有用的意外好處:能夠幫助我們解決難題。這下你這輩子都不需要從沙發上站起來了!
你可能會認為牛頓與蘋果樹的故事只是個迷思,但這個故事似乎有其真實性。牛頓將這個蘋果樹的故事告訴了幫他寫自傳的作家,威廉.司蒂克力(William Stukeley),而且此故事也出現在《艾薩克.牛頓爵士生平回憶錄》一書中。不過,有些我有興趣的細節卻從來沒有記錄在書中。例如,牛頓母親的花園是否干凈整齊?信不信由你,這個細節說不定也對于歷史性的這一刻有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