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有素食基因!美國一項最新研究指,印度、亞洲及非洲的特定區域人類,因世世代代飲食習慣偏向蔬食,使得當地人演化出適合處理某些脂肪酸的能力,但若有這種“素食基因“的人群改變了飲食習慣,可能因破壞的攝取Omega-6及Omega-3的平衡,導致身體發炎進而提高罹患心臟病、大腸癌等播等病的風險。
美國康乃爾大學學者布雷納(Tom Brenna)及寇莎帕利(Kumar Kothapalli)研究指出,部分地區的人因攝取較少肉類,必須攝取蔬食,藉代謝來制造長鏈不飽和多元脂肪酸,因此這些人在演化后,已可有效處理Omega-6及Omega-3脂肪酸,并將它們轉化成早期大腦發育不可缺的化合物,若他們改變飲食影響Omega-6及Omega-3的平衡,就可能會導致身體發炎進而提高罹癌、心臟病機率。
這樣的“素食基因“是經基因突變而來,科學家在脂肪酸代謝相關的基因FADS2內發現基因突變。不同地區的人類,根據其飲食習慣,“素食等位基因“的頻率也不一樣。研究分析234名常吃素的印度浦那人及311名以肉為主食的美國堪薩斯州人的基因,發現有68%印度人有素食等位基因,美國則為18%;另外研究還分析其他地區,得知南亞為70%、非洲為53%、東亞為29%、歐洲為17%。
其中一名研究人員說:“因為北歐人有長期喝牛奶習慣,他們能從牛奶中就能攝取足夠的代謝終產物來代謝長鏈脂肪酸,因此他們不必從祖先那遺傳合成脂肪酸的能力。“
研究還發現,格陵蘭島的因紐特人(Inuit)因主食為海鮮,他們擁有適應海洋飲食版本的基因。研究人員指,透過這次的研究,可利用這些基因組的資訊調整飲食,也就是“個人化的營養“。該研究昨刊在《分子生物和進化》期刊。